中西医助理医师

病例摘要:刘某某,女,49岁,已婚,干部。患者10佘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双颞部为重,生气后易出现,自行服用止痛药后可逐渐缓解。3日前患者因与家人争吵,再次出现头痛,服用止痛药物疗效不佳,遂前来就诊。刻下症见:头痛,双颞部为主,呈胀痛,平素性急易怒,口干口苦,夜寐欠安,二便尚调。舌红,苔黄,脉弦数。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眩晕相鉴别。

题目

病例摘要:刘某某,女,49岁,已婚,干部。患者10佘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双颞部为重,生气后易出现,自行服用止痛药后可逐渐缓解。3日前患者因与家人争吵,再次出现头痛,服用止痛药物疗效不佳,遂前来就诊。刻下症见:头痛,双颞部为主,呈胀痛,平素性急易怒,口干口苦,夜寐欠安,二便尚调。舌红,苔黄,脉弦数。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眩晕相鉴别。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病例摘要:吕某,男,59岁,已婚,退休。患者10余年前出现失眠,入睡差,睡后易惊醒,甚则彻夜难眠,需长期服用舒乐安定等药物。近期增量服用舒乐安定睡眠亦差,遂前来就诊。刻下症见:入睡困难,睡后易醒,每晚睡1~2小时。自觉心烦,晚间盗汗、口干,腰膝酸软,白日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健忘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失眠10余年。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失眠10余年,诊断为不寐。患者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旺,故见失眠心烦;肾津亏耗,髓海失养,而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虚火内灼,逼津外泄,而见盗汗,津伤明显则见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之象。辨证为心肾不交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不寐与健忘相鉴别。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其病位在心,与肝脾肾相关,病因可虚实夹杂。健忘则是记忆力减退,遇事易忘的一种病证,其病位在脑,与心脾肾虚损、气血阴精不足有关,亦可因痰浊上扰、瘀血阻络所致。健忘可合并失眠,亦可伴发多寐。诊断:中医疾病诊断:不寐 中医证候诊断:心肾不交证中医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方剂: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2题:

病例摘要:刘某,男,49岁,已婚,工人。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痰涎,自行休息后症状可逐渐缓解,未行系统治疗。1日前患者再次出现眩晕,并觉恶心,呕吐数次,遂前来就诊。刻下症见:眩晕时作,并感头部昏沉不适,胸闷恶心,时欲呕吐,纳食不香,二便调。舌白,苔白腻,脉滑。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头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眩晕反复发作1年,再发1日。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眩晕反复发作1年,诊断为眩晕。脾虚痰浊中阻,上蒙清窍,而见眩晕时作,伴头部昏沉不适;痰浊中阻,气机不利,而见胸闷恶心;痰浊壅盛,故呕吐痰涎。舌白,苔白腻,脉滑,为痰浊壅盛之象。辨证为痰浊上蒙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眩晕与头痛相鉴别:眩晕与头痛可相兼为病,头痛是以病人自觉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可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头痛可由风邪挟寒、挟热、挟湿所致,内伤头痛则多责之于肝脾肾三脏。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辨证应分虚实,亦多于肝脾肾三脏相关。诊断:中医疾病诊断:眩晕 中医证候诊断:痰浊上蒙证中医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3题:

病例摘要:杜某,女,80岁,已婚,退休。患者5年前出现腰痛,伴酸软无力,久站后加重,反复发作。2日前患者因劳累再次出现腰痛,遂前来就诊。刻下症见: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不能久站,喜温喜按,平素肢冷畏寒。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痹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腰痛5年。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腰部疼痛5年,诊断为腰痛。腰为肾之府,由肾之精气所溉。患者高年,肾阳不足,不能温煦筋脉,故见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不能久站;肾阳不振,不能温煦,而见肢冷畏寒;舌质淡,脉沉细,亦为肾阳不足之象。综上,辨证为肾阳虚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腰痛与痹证的鉴别:二者病因都可因外感风、寒、湿、热邪气导致筋脉痹阻、气血运行不通而致疼痛。但痹证常见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除外感实邪之外,尚有肝肾不足、痰郁阻滞等虚实夹杂之证。腰痛则以腰部疼痛为主症,病因除外感实邪外,以肾虚腰痛及瘀血腰痛为多见。诊断:中医疾病诊断:腰痛 中医证候诊断:肾阳虚证中医治法:补肾壮阳,温煦经脉方剂:右归丸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4题:

病例摘要:郑某,女,45岁,已婚,家庭主妇。2013年11月12日初诊。患者一个月前出现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现症: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舌苔薄白,脉细略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奔豚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心悸。中医证型诊断:心虚胆怯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为主症辨病为心悸。现症见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舌苔薄白,脉略细数,辨证为心虚胆怯证。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中医病证鉴别:奔豚发作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本病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方剂名称:安神定志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法:琥珀(研末冲服)9g,酸枣仁10g,茯苓30g,茯神30g,人参30g,远志30g,龙齿(先煎)15g,山药15g,天冬10g,生地6g,熟地6g,肉桂9g,五味子9g。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辰砂为衣。日三服,每服6g,开水送下。

第5题:

病例摘要:王某,女,53岁,已婚,农民。患者5年前出现双膝关节肿痛,活动受限,常于受凉及劳累后加重,休息保暖后缓解,5年来上述症状反复发作。1周前患者因劳累及受凉后再次出现双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自行外敷"止痛膏"后效果不明显,遂来就诊。刻下症见:双膝关节疼痛、肿胀,伴酸楚感,下蹲困难,纳食不香,腹胀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痿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双膝关节疼痛5年,再发1周。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双膝关节疼痛5年,诊断为痹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痹阻气血,而见关节疼痛、肿胀、酸楚,活动受限;寒湿为阴邪,故疼痛遇寒加重,得温缓解;湿邪困阻脾胃,脾失健运,而见腹胀便溏、纳食不香;舌质淡、苔白腻、脉濡,主寒湿之象。综上所述,辨证为风寒湿痹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痹证与痿证的鉴别:痹证是以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以疼痛及关节活动障碍为特点;痿证则在疾病早期即可见到肢体肌肉萎缩,疼痛症状不明显。诊断:中医疾病诊断:痹证-着痹 中医证候诊断:风寒湿痹证中医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剂:薏苡仁汤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6题:

病例摘要:王某,女,72岁,已婚,退休。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发作时自觉头部晕眩,行走不稳,休息后症状可有所缓解。平素常感头部昏沉不适,伴耳鸣,间断服用中药治疗。3日前患者劳累后再次出现头晕沉不适,休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遂前来就诊。刻下症见:头晕沉不适,活动后加重,神疲乏力,面色偏白,心悸少寐,纳食欠佳,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头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头晕反复发作5年,加重3日。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头晕反复发作5年,加重3日,诊断为眩晕。患者老年,气血不足,清阳不展,脑失所养,故头部昏沉不适;劳则耗气,故动则加剧;神疲乏力为气虚之象;血不养心,则心悸少寐;脾虚不运,故纳食欠佳。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为气血亏虚之象,辨证为气血亏虚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眩晕与头痛相鉴别:眩晕与头痛可相兼为病,头痛是以病人自觉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可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头痛可南风邪挟寒、挟热、挟湿所致,内伤头痛则多责之于肝脾肾三脏。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辨证应分虚实,亦多于肝脾肾三脏相关。诊断:中医疾病诊断:眩晕 中医证候诊断:气血亏虚证中医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方剂:归脾汤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7题:

病例摘要:王某,女,56岁,已婚,干部。患者1月前因家属去世,出现情绪低落,时欲流泪,经家人开导后,症状有所缓解,但易反复。3日前患者情绪低落再次加重,遂前来就诊。目前症见:情绪低落,喜哭泣,胸部满闷,双胁肋部胀满不适,咽中自觉不适,自觉有异物感,咽之不下,咯之不出,吞咽食物自如,夜眠不安,二便调。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噎嗝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情绪低落1个月。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情绪低落1个月,诊断为郁证。患者情志所伤,肝气郁滞,故情绪低落,喜哭泣;气机不畅,故胸闷;肝络失和,故双胁肋部胀满不适;肝气乘脾,脾失健运,郁而生痰,痰气郁结咽中,而见咽中不适,如有异物;心神不宁,故睡眠欠安;舌淡、苔白腻,脉弦滑,主肝郁脾虚痰阻。综上,辨证为痰气郁结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郁证与噎嗝的鉴别:郁证病人可见咽中不适,如有异物,咽之不下,咯之不出,亦称之为"梅核气",须与噎嗝鉴别。噎嗝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居多,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吞咽困难的情况日渐加重,伴消瘦,做食道的检查可有异常发现。诊断:中医疾病诊断:郁证 中医证候诊断:痰气郁结证中医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方剂:半夏厚朴汤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8题:

病例摘要:吕某,女,50岁,已婚,工人。患者1年前于生气后出现左胸疼痛,伴胸闷,自行服用速效救心丸后症状缓解。此后患者常于劳累及生气后出现左胸疼痛,经服速效救心丸或硝酸甘油后可缓解,曾行心电图示"ST-T段改变"。刻下症见:偶有左胸闷痛,多于生气后出现,平素情绪抑郁,喜叹息,双胁肋胀满不舒,纳食不香,食后胃脘胀满,易呃逆,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弦细。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胃脘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发作性胸痛1年。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发作性左胸疼痛,诊断为胸痹。平素情绪抑郁,肝气不舒,气机郁滞,心脉不和,而见左胸闷痛;肝气阻于胁络,故双胁肋胀满不舒;肝木克脾,脾虚中焦不运,而见食后胃脘胀满,呕逆。脉弦为肝气不舒之象。辨证为气滞心胸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胸痹与胃脘痛相鉴别:胸痹病位在心,其不典型者疼痛可在心下胃脘部,须与胃脘痛鉴别。胸痹心痛多为闷痛,虽与饱餐有关,但常在服药、休息后缓解。胃脘痛以胀痛为主,局部可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泛酸、嘈杂、暖气等胃部症状。诊断:中医疾病诊断:胸痹 中医证候诊断:气滞心胸证中医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方剂:柴胡疏肝散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9题:

病例摘要:白某,女,50岁,已婚,教师。2013年1与27日初诊。患者平素脾气暴躁,1日前生气后出现头两侧胀痛,眩晕。现症: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舌红苔黄,脉弦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眩晕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头痛。中医证型诊断:肝阳头痛。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头两侧胀痛,眩晕为主症,辨病为头痛。现症见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舌红苔黄,脉弦数,辨证为肝阳头痛。肝失条达,气郁化火,阳亢风动。中医病证鉴别: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比,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治法:平肝潜阳息风。方剂名称: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天麻9g,钩藤(后下)12g,石决明(先煎)15g,山栀9g,黄芩9g,丹皮15g,桑寄生15g,杜仲15g,牛膝10g,益母草15g,白芍10g,夜交藤15g,茯神15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10题:

病例摘要:刘某,男,66岁,已婚,农民。患者3年前车祸外伤后出现腰部疼痛,痛处固定,晚间加重,间断口服中成药及针灸治疗,症状可有所缓解,但停药后症状再次加重。近两日患者腰痛明显,遂前来就诊。刻下症见:腰痛如刺,痛处固定,拒按,翻身时疼痛加重,晚间痛甚,纳食可,二便调。舌紫暗,苔薄,脉涩。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痹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腰痛3年。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腰部疼痛3年,诊断为腰痛。外伤后瘀血阻滞,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故腰痛如刺,痛有定处;瘀血内阻属实邪,故痛处拒按;入夜阴盛,痰凝气滞更盛,故晚间痛甚。舌质紫暗、脉涩,均为瘀血之象。综上,辨证为瘀血腰痛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腰痛与痹证的鉴别:二者病因都可因外感风、寒、湿、热邪气导致筋脉痹阻、气血运行不通而致疼痛。但痹证是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除外感实邪之外,尚有肝肾不足、痰郁阻滞等虚实夹杂之证。腰痛则以腰部疼痛为主症,病因除外感实邪外,另以肾虚腰痛及瘀血腰痛为多见。诊断:中医疾病诊断:腰痛 中医证候诊断:瘀血腰痛证中医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剂:身痛逐瘀汤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