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

文章在第④段和第⑦段两次写了作者的“笑”,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题目

文章在第④段和第⑦段两次写了作者的“笑”,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一是表明了作者对孩子们天真、有趣的喜爱;二是表明了作者对学生们不关心生活,只知读些无用书的无奈。(每点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一是为孩子易骗而笑;二是为他们表现出来的童真而笑;三是表现了作者对孩子的同情。(每点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文章结尾妙趣横生,请结合本文主旨,谈谈你的理解。(4分)


正确答案:

以诙谐的语言,含蓄地表达出要重视保护生态环境这一主旨,形象地说明了如果人类破坏大自然,大自然将加倍对人类进行报复,人类最终将付出高昂的代价。

第2题:

第(4)段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何作用?请为第(5)段添加一个事实论据。(3分)


正确答案:
过渡作用   事例:谢言信为了一句誓言,几十年如一日照顾亡妻的父母和弟弟,这种善义之举令人称道。

第3题:

第3自然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2分)


正确答案: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4题:

第④段画线句使用了省略号,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其作用。(3分)


正确答案:

1)表示生长姿态各异的、可爱可敬的植物实在是数不胜数,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即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2分);(2)留给读者广阔的空间,以便读者展开关于植物的美好联想和想象(1分)。

第5题:

文章第③段说《红楼梦》“就是要告诉读者这个现实世界是虚无的”,而文章第⑧段又说“《红楼梦》充满了生活的魅力”,这是否互相矛盾?请概括说明。(4分)

查看材料


正确答案:
这并不矛盾。《红楼梦》告诉读者这个世界是虚无的,是转瞬即逝的,一切的美貌、青春、荣华富贵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是一旦进入《红楼梦》里描写的具体场面,一切又非常生动、亲切、可爱,充满着生活气息和生活魅力。这正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所以这并不矛盾。

第6题:

文章第②③段具体描写了父亲摘花的过程,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正确答案:
慷慨大方,热情助人(助人为乐)

第7题:

谈谈你对第(8)段含义的理解。(2分)


正确答案:
“明善”不应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更应该落实到行动中,只要人人努力,献出一点善,这个世界定会变成一个充满和谐,和善,充满爱意的人间。

第8题:

第①、④段中的事实论据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说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第①段中“新闻记者采访”这件事是借“总会网上浏览”的害处提出观点。第④段中的论据“我写书评”,则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证明观点。

第9题:

联系甲文,谈谈你对第⑦段画线句子含意的理解。(3分)

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荷是阳光欢乐(积极向上)的象征, 如果具有荷不怕困难,不怕寂寞的精神,就能战胜生命中出现的风风雨雨。

第10题:

文章第③段首句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3分)


正确答案:
结构上: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1分);内容上:“惊蛰”这一具有“革命”意味的节气,与上文中“显现出一丝善意的冒犯和介入”相呼应(1分),同时为下文展开描述“豁然晴朗”的画面做铺垫(1分)。(共3分)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