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入学

简述菲茨与波斯纳提出的操作技能形成阶段及其特点。

题目
简述菲茨与波斯纳提出的操作技能形成阶段及其特点。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
解析:
菲茨与波斯纳将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l)认知阶段,即学习者通过指导者的言语讲解或观察动作示范,了解、领会技能的要求、基本程序,掌握组成技能的局部动作。其主要特点是形成动作映像。 (2)联系形成阶段,即学习者把局部动作综合成更大单位,以形成一个连贯的韧步动作系统的阶段。其主要特点是练习者的视觉控制作用减弱,动觉控制作用逐步提高,动作间的相互干扰减少,紧张度有所减弱,多余动作趋于消失。 (3)自动化阶段,即学习者动作的协调和技能的完善阶段,是动作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其主要特点是各局部动作联合成一个完整的自动化的动作系统,多余动作和紧张状态已经消失,动作几乎不需要有意识控制。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根据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动作特点,可将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和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


正确答案:

第2题:

简述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正确答案:

 通过分析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动作特点,一般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1)操作的定向。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2)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模仿是指仿效教师示范的操作活动结构,在头脑中获得有关操作活动的初步的动觉映象。模仿是操作技能掌握的开端。
(3)操作的整合。操作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4)操作的熟练。操作的熟练是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第3题:

简述操作技能形成经历的四个阶段。


正确答案:
(1)操作定向; (2)操作的模仿; (3)操作的整合; (4)操作的熟练。

第4题:

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及其动作特点。


答案:
解析:
【要点解析】
通过分析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动作特点,一般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操作定向是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操作活动的自我调控机制。虽然操作技能表现为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但在形成之初,学习者必须了解做什么、怎么做的有关信息与要求,形成对动作的初步认识,即首先要掌握与动作有关的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在操作定向阶段形成的映象应包括两方面,一是有关操作动作本身的各种信息,即对操作活动的结构要素及其关系的认识和对操作活动方式的认识等;二是与操作技能学习有关或无关的各种内外刺激的认识与区分,如有哪些反馈信息可以利用,哪些刺激容易引起分心等。
定向映象的建立,经过一系列心理活动,学习者通过对示范动作的直接感知先形成动作表象,进一步学习,学习者在头脑中正确区分动作的内部特性,能够建立有关动作的基本概念,掌握动作要领。建立这种定向映象后,学习者在以后实际操作时就可以受到该映象的调节,知道做什么、怎么做。
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个体在定向阶段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动作机制,而在模仿阶段则试图尝试做出某种动作。模仿的实质是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象以外显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因此,模仿是在定向的基础上进行的,缺乏定向映象的模仿是机械的模仿。就有效的操作技能的形成而言,模仿需要以认知为基础。如学做广播体操,应该知道该套广播体操的内容。定向映象建立起来后,接下来是操作模仿环节,只有通过模仿,才可以将已形成的动作定向映象落实为实际行为,这是动作技能训练的基础。
操作模仿阶段的动作特点:(1)动作品质。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2)动作结构。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较差,互相干扰,常有多余动作产生,动作整体显得零散,不紧凑。(3)动作控制。主要靠视觉控制,动觉控制水平较低,不能主动发现错误与纠正错误,甚至会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4)动作效能。完成一个动作往往比标准速度要慢,不仅耗时长,而且精力和体力的支出也比较大,个体经常感到疲劳、紧张,心理能量的消耗较大。
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学习者在模仿阶段只是初步再现出定向阶段所提供的动作方式,这些动作彼此之间的衔接并不紧密连贯,只有通过整合,各动作成分之间才能协调联系,动作结构才逐步趋于合理,动作的初步概括化才得以实现。
操作整合阶段的动作特点:(1)动作品质。要强调在正确的知觉和积极思维的基础上反复练习,动作可以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精确性和灵活性,但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动作的这些特点都有所降低。动作的品质显现不稳定的状态。(2)动作结构。在这一阶段,动作的各个组成部分建立起固定的联系,纠正不准确的、错误的动作,动作的各个成分趋于分化、精确,整体动作趋于协调、连贯,各动作成分间的相互干扰减少,多余动作也有所减少,最后把动作各个组成部分联合成一个整体。(3)动作控制。视觉控制不起主导作用,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肌肉运动感觉变得较清晰、准确,并成为动作执行的主要调节器。(4)动作效能。疲劳感、紧张感降低,心理能量的不必要的消耗减少,但没有完全消除。
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自动化并非无意识,而是指它的执行过程不需要意识的高度控制,可以将注意分配于其他活动。如熟练的打字员可以一边打字,一边说话,或者边打字,边思考文字的内涵。操作熟练的内在机制是在大脑皮层中建立动力定型,即大脑皮层的概括的、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各种技术能力的形成都是以操作的熟练为基础的。
操作熟练阶段的动作特点:(1)动作品质。动作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稳定性和准确性,在各种变化的条件下都能顺利完成动作。(2)动作结构。各个动作之间的干扰消失,衔接连贯、流畅,高度协调,多余动作消失。局部动作已综合成大的动作连锁并在神经系统中发展了一个内部程序,使完整的操作畅通无阻地进行。(3)动作控制。动觉控制增强,不需要视觉的专门控制和有意识的活动,当动作技能达到熟练程度时,操作者凭借其动觉(肌肉线索)就能指导他的反应。据心理学家希金斯等人的研究发现,熟练的能手甚至尚未等到肌肉信号的到来,便能预料到他给自己的肌肉发出了不正确指令,在错误发生之前,能收回这个指令。相应地,视觉注意范围扩大,能准确地觉察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并调整动作方式。(4)动作效能。在动作技能的学习进入熟练阶段时,很少需要视觉系统的监控,就可连续地进行,一长串的动作系列似乎是自动做出来的,无须特殊的注意。这时的动作已程序化了,可以大大地减少注意和心理上的努力,心理消耗和体力消耗降至最低,表现在紧张感、疲劳感减少,动作具有轻快感。

第5题:

论述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以及各阶段的动作特点。


答案:
解析:
心理学家通过分析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动作特点,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1)操作定向阶段,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映像应包括两方面:一是有关操作动作本身的各种信息,即对操作活动的结构要素及其关系的认识和对操作活动方式的认识等;二是与操作技能学习有关或无关的各种内外刺激的认识与区分,如有哪些反馈信息可以利用、哪些刺激容易引起分心等。
(2)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个体在定向阶段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动作机制,而在模仿阶段则尝试做出某种动作。操作模仿阶段的动作特点是:①动作品质。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
②动作结构。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较差,互相干扰,常有多余动作产生。
③动作控制。主要靠视觉控制,动觉控制水平较低,不能主动发现错误与纠正错误。
④动作效能。完成一个动作往往比标准速度要慢,个体经常感到疲劳、紧张。
(3)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学习者在模仿阶段只是初步再现出定向阶段所提供的动作方式,只有通过整合,各动作成分之间才能协调联系,动作结构才逐步趋于合理,动作的初步概括化才得以实现。操作整合阶段的动作特点是:
①动作品质。动作可以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精确性和灵活性,但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动作的这些特点都有所降低。
②动作结构。动作的各个成分趋于分化、精确,整体动作趋于协调、连贯,各动作成分间的相互干扰减少,多余动作也有所减少。
③动作控制。视觉控制不起主导作用,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肌肉运动感觉变得较清晰、准确,并成为动作执行的主要调节器。
④动作效能。疲劳感、紧张感降低,心理能量的不必要消耗减少,但没有完全消除。
(4)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自动化并非无意识,而是指它的执行过程不需要意识的高度控制,可以将注意分配于其他活动。操作熟练阶段的动作特点是:
①动作品质。动作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稳定性和准确性,在各种变化的条件下都能顺利完成动作。
②动作结构。各个动作之间的干扰消失,衔接连贯、流畅,高度协调,多余动作消失。
③动作控制。动觉控制增强,不需要视觉的专门控制和有意识的活动,视觉注意范围扩大,能准确地觉察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并调整动作方式。
④动作效能。心理消耗和体力消耗降至最低,表现在紧张感、疲劳感减少,动作具有轻快感。

第6题:

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的提出者是前苏联心理学家 ( )

A.维果斯基

B.加里培林

C.安德森

D.菲茨


正确答案:B

第7题:

简述德尔菲法的进行过程及其特点。


答案:德尔非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1)组成专家小组。按照课题所需要的知识范围,确定专家。专家人数的多少,可根据预测课题的大小和涉及面的宽窄而定,一般不超过20(2)向所有专家提出所要预测的问题及有关要求,并附上有关这个问题的所有背景材料,同时请专家提出还需要什么材料。然后,由专家做书面答复。(3)各个专家根据他们所收到的材料,提出自己的预测意见,并说明自己是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并提出预测值的。(4)将各位专家第一次判断意见汇总,列成图表,进行对比,再分发给各位专家,让专家比较自己同他人的不同意见,修改自己的意见和判断。也可以把各位专家的意见加以整理,或请身份更高的其他专家加以评论,然后把这些意见再分送给各位专家,以便他们参考后修改自己的意见。(5)将所有专家的修改意见收集起来,汇总,再次分发给各位专家,以便做第二次修改。逐轮收集意见并为专家反馈信息是德尔菲法的主要环节。收集意见和信息反馈一般要经过三、四轮。在向专家进行反馈的时候,只给出各种意见,但并不说明发表各种意见的专家的具体姓名。这一过程重复进行,直到每一个专家不再改变自己的意见为止。(6)对专家的意见进行综合处理。德尔菲法的特征是:预测过程几轮反馈,使专家的意见逐渐趋同。德尔菲法的这些特点使它成为一种最为有效的判断预测法。

第8题:

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有哪些?各阶段的动作特点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
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1)操作定向。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虽然操作技能表现为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但在形成之初,学习者必须了解做什么、怎么做的有关信息与要求,形成对动作的初步认识,即首先要掌握与动作有关的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2)操作模仿。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这个阶段的动作特点是:
①动作品质。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
②动作结构。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较差,互相干扰,常有多余动作产生。
③动作控制。主要靠视觉控制,动觉控制水平较低,不能主动发现错误与纠正错误。
④动作效能。完成一个动作往往比标准速度要慢,个体经常感到疲劳、紧张。
(3)操作整合。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这个阶段的动作特点是:
①动作品质。动作可以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精确性和灵活性,但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动作的这些特点都有所降低。
②动作结构。动作的各个成分趋于分化、精确,整体动作趋于协调、连贯,各动作成分间的相互干扰减少.多余动作也有所减少。
③动作控制。视觉控制不起主导作用,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肌肉运动感觉变得较清晰、准确,并成为动作执行的主要调节器。
④动作效能。疲劳感、紧张感降低,心理能量的不必要的消耗减少,但没有完全消除。
(4)操作熟练。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这个阶段的动作特点是:
①动作品质。动作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稳定性和准确性,在各种变化的条件下都能顺利完成动作。
②动作结构。各个动作之间的干扰消失,衔接连贯、流畅,高度协调,多余动作消失。
③动作控制。动觉控制增强,不需要视觉的专门控制和有意识的活动,视觉注意范围扩大,能准确地觉察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并调整动作方式。
④动作效能。心理消耗和体力消耗降至最低。表现在紧张感、疲劳感减少,动作具有轻快感。

第9题:

动作技能形成的一般过程的提出者是费茨和(  )

A.斯金纳
B.波斯纳
C.巴甫洛夫
D.皮亚杰

答案:B
解析:

第10题:

简述波斯纳( Posner)关于概念转变条件的论述及其教育意义。


答案:
解析:
(1)波斯纳是关于概念转变比较有影响的研究者,认为概念转变需具备的条件有:第一,对原有概念不满。第二,新概念的可理解性。第三,新概念的合理性。第四,新概念的有效性。(2)波斯纳关于概念转变的教育意义。第一,引发新旧概念的冲突,使学习者对原有概念不满。第二,注意对新概念的教学,使学习者能够理解新的概念并明晰其合理性。第三,举出大量能够使用新的概念解释的事例,使学习者明了新概念的有效性。 本题考查的是错误概念的转变的内容。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所拥有的朴素知识是影响学习科学知识效果的很重要的因素。如果学生所掌握的朴素知识与科学知识相悖就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因为学生所掌握的朴素知识是通过生活经验获得的,往往比较顽固。因此根据波斯纳提出的概念转变的条件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