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类

女性,69岁。乙肝后肝硬化30余年。3天前聚餐后出现意识恍惚,伴行为反常,病情逐渐加重。查体:巩膜黄染,不能唤醒,腱反射消失。血氨300μmol/L。诊断为肝性脑病。下列哪项不可能是该患者目前的表现 A.肌张力降低 B.阵发性惊厥 C.扑翼样震颤不能引出 D.换气过度 E.脑电图无明显异常

题目
女性,69岁。乙肝后肝硬化30余年。3天前聚餐后出现意识恍惚,伴行为反常,病情逐渐加重。查体:巩膜黄染,不能唤醒,腱反射消失。血氨300μmol/L。诊断为肝性脑病。

下列哪项不可能是该患者目前的表现
A.肌张力降低
B.阵发性惊厥
C.扑翼样震颤不能引出
D.换气过度
E.脑电图无明显异常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患者男,69岁。丙肝后肝硬化24余年。2天前聚餐后出现意识淡漠,行为反常,扑翼样震颤阳性,病情逐渐加重。查体:巩膜黄染,不能唤醒,腱反射和肌张力亢进,血氨230μmol/L。

患者目前的诊断考虑为
A.低血糖昏迷
B.脑血管意外
C.肺性脑病
D.肝性脑病
E.酒精中毒
F.糖尿病高渗昏迷

答案:D
解析:
2.肝性脑病发病机制有:(1)神经毒素学说,包括:①血氨干扰脑细胞三羧酸循环;②大脑对中性氨基酸(如酪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的摄取增加;③脑星形胶质细胞含有谷氨酰胺合成酶,可促进氨与谷氨酸合成谷氨酰胺,当脑内氨浓度增加,星形胶质细胞合成的谷氨酰胺增加,导致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细胞肿胀;④氨可直接干扰神经的电活动。(2)神经递质的变化:γ-氨基丁酸/苯二氮革类神经递质、假性神经递质、色氨酸增加。
4.肝性脑病的治疗包括消除诱因、减少肠道内氮源性毒素的生成和吸收、促进体内氨的代谢、调节神经递质、人工肝、肝移植等,其中减少肠道内氮源性毒素的生成和吸收包括限制蛋白质饮食、清洁肠道(生理盐水或弱酸液清洁灌肠)、口服乳果糖或乳梨醇、口服抗生素(如新霉素、甲硝唑、利福昔明等)、口服益生菌制剂。促进体内氨的代谢的药物包括L-鸟氨酸-L-门冬氨酸(OA)、鸟氨酸-α-酮戊二酸、谷氨酸钠或谷氨酸钾、精氨酸等。同时为预防脑水肿,可静脉输注高渗葡萄糖或甘露醇。

第2题:

女性,69岁。乙肝后肝硬化30余年。3天前聚餐后出现意识恍惚,伴行为反常,病情逐渐加重。查体:巩膜黄染,不能唤醒,腱反射消失。血氨300μmol/L。诊断为肝性脑病。

若该患者家属要求患者立即短暂苏醒,下列哪种药物可能对患者有效
A.氯苯那敏
B.氟马西尼
C.异丙嗪
D.开瑞坦
E.氯丙嗪

答案:B
解析:
1.根据肝性脑病的意识障碍程度、神经系统体征和脑电图改变,可将肝性脑病的临床过程分为四期。临床表现大致如下:一期(前驱期):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焦虑、欣快激动、淡漠、睡眠倒错、健忘等,应答尚准确,可有扑翼样震颤,脑电图多数正常;二期(昏迷前期):以意识错乱、睡眠障碍、行为失常为主,定向力和理解力均减退,计算力下降,多有睡眠时间倒错,甚至有幻觉、恐惧、躁狂,患者有明显的病理征,扑翼样震颤存在,脑电图有特征性异常;三期(昏睡期):以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各种神经体征持续加重,大部分时间患者呈昏睡状态,但可以唤醒,醒时尚可应答,但常有神志不清和幻觉,扑翼样震颤仍可引出,肌张力增加,腱反射亢进,锥体束征常呈阳性,脑电图有异常波形;四期(昏迷期):昏迷,不能唤醒,由于患者不合作,扑翼样震颤无法引出,浅昏迷时,腱反射和肌张力仍亢进,深昏迷时,各种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以上各期的分界不很清楚,前后期临床表现可有重叠。亚临床或隐性肝性脑病患者,可以没有任何临床表现,最近已被更名为轻微肝性脑病。本病的临床表现符合肝性脑病四期。
3.肝性脑病常见的诱因有:上消化道出血、大量排钾利尿、感染、放腹水、低钾导致的代谢性碱中毒、高蛋白饮食、安眠镇静药、麻醉药、便秘、尿毒症和外科手术等。
4.肝性脑病的治疗包括消除诱因、减少肠道内氮源性毒素的生成和吸收、促进体内氨的代谢、调节神经递质、人工肝、肝移植等,其中减少肠道内氮源性毒素的生成和吸收包括限制蛋白质饮食、清洁肠道(生理盐水或弱酸液清洁灌肠)、口服乳果糖或乳梨醇、口服抗生素(如新霉素、甲硝唑、利福昔明等)、口服益生菌制剂。促进体内氨的代谢的药物包括L-鸟氨酸-L-门冬氨酸(OA)、鸟氨酸-旷酮戊二酸、谷氨酸钠或谷氨酸钾、精氨酸等。对于昏迷的患者可静点高渗葡萄糖、20%甘露醇、25%山梨醇防治脑水肿。该患者血气分析提示碱中毒,同时伴低钾血症,故应纠正低钾血症和碱中毒。
5.除B选项外,均为镇静药,而B项,氟马西尼为苯二氮革类选择性拮抗药,可作用于脑苯二氮革受体,逆转苯二氮革类的中枢镇静作用,阻滞苯二氮革受体而并不产生苯二氮药物的作用。

第3题:

女性患者,69岁。乙肝后肝硬化30余年。3天前聚餐后出现意识恍惚,伴行为反常,病情逐渐加重。查体:巩膜黄染,不能唤醒,腱反射消失。血氨300μmol/L。诊断为肝性脑病。该患者目前处于肝性脑病的分期是A、前驱期

B、昏迷前期

C、昏睡期

D、浅昏迷期

E、深昏迷期

目前该患者的表现不可能的是A、肌张力降低

B、阵发性惊厥

C、扑翼样震颤不能引出

D、换气过度

E、脑电图无明显异常

下列不是肝性脑病诱因的是A、蛋白食物摄入过多

B、便秘

C、腹泻

D、代谢性酸中毒

E、酒精

血常规:Hb 61g/L,血气分析:pH 7.53,血清钾2.70mmol/L,血氨290μmol/L。下列治疗错误的是A、醋酸灌肠治疗

B、纠正低钾血症和代谢性碱中毒

C、应用精氨酸和L-鸟氨酸-L-门冬氨酸

D、静滴抗生素

E、静脉滴注甘露醇

若该患者家属要求患者立即短暂苏醒,下列药物可能对患者有效的是A、氯苯那敏

B、氟马西尼

C、异丙嗪

D、氯雷他定

E、氯丙嗪


参考答案:问题 1 答案:E


问题 2 答案:E


问题 3 答案:D


问题 4 答案:D


问题 5 答案:B

第4题:

男性患者,69岁。丙肝后肝硬化24年。2天前聚餐后出现意识淡漠,行为反常,扑翼样震颤阳性,病情逐渐加重。查体:巩膜黄染,不能唤醒,腱反射和肌张力亢进,血氨230μmol/L。诊断:肝性脑病。目前认为导致肝性脑病的机制是()。

  • A、血氨干扰脑细胞三羧酸循环
  • B、大脑对中性氨基酸的摄取
  • C、酪氨酸学说
  • D、色氨酸学说
  • E、γ-氨基丁酸/苯二氮类神经递质学说
  • F、假性神经递质

正确答案:A,B,D,E,F

第5题:

女性,69岁。乙肝后肝硬化30余年。3天前聚餐后出现意识恍惚,伴行为反常,病情逐渐加重。查体:巩膜黄染,不能唤醒,腱反射消失。血氨300μmol/L。诊断为肝性脑病。

下列哪项不是肝性脑病的诱因
A.蛋白食物摄入过多
B.便秘
C.腹泻
D.代谢性酸中毒
E.乙醇

答案:D
解析:
1.根据肝性脑病的意识障碍程度、神经系统体征和脑电图改变,可将肝性脑病的临床过程分为四期。临床表现大致如下:一期(前驱期):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焦虑、欣快激动、淡漠、睡眠倒错、健忘等,应答尚准确,可有扑翼样震颤,脑电图多数正常;二期(昏迷前期):以意识错乱、睡眠障碍、行为失常为主,定向力和理解力均减退,计算力下降,多有睡眠时间倒错,甚至有幻觉、恐惧、躁狂,患者有明显的病理征,扑翼样震颤存在,脑电图有特征性异常;三期(昏睡期):以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各种神经体征持续加重,大部分时间患者呈昏睡状态,但可以唤醒,醒时尚可应答,但常有神志不清和幻觉,扑翼样震颤仍可引出,肌张力增加,腱反射亢进,锥体束征常呈阳性,脑电图有异常波形;四期(昏迷期):昏迷,不能唤醒,由于患者不合作,扑翼样震颤无法引出,浅昏迷时,腱反射和肌张力仍亢进,深昏迷时,各种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以上各期的分界不很清楚,前后期临床表现可有重叠。亚临床或隐性肝性脑病患者,可以没有任何临床表现,最近已被更名为轻微肝性脑病。本病的临床表现符合肝性脑病四期。
3.肝性脑病常见的诱因有:上消化道出血、大量排钾利尿、感染、放腹水、低钾导致的代谢性碱中毒、高蛋白饮食、安眠镇静药、麻醉药、便秘、尿毒症和外科手术等。
4.肝性脑病的治疗包括消除诱因、减少肠道内氮源性毒素的生成和吸收、促进体内氨的代谢、调节神经递质、人工肝、肝移植等,其中减少肠道内氮源性毒素的生成和吸收包括限制蛋白质饮食、清洁肠道(生理盐水或弱酸液清洁灌肠)、口服乳果糖或乳梨醇、口服抗生素(如新霉素、甲硝唑、利福昔明等)、口服益生菌制剂。促进体内氨的代谢的药物包括L-鸟氨酸-L-门冬氨酸(OA)、鸟氨酸-旷酮戊二酸、谷氨酸钠或谷氨酸钾、精氨酸等。对于昏迷的患者可静点高渗葡萄糖、20%甘露醇、25%山梨醇防治脑水肿。该患者血气分析提示碱中毒,同时伴低钾血症,故应纠正低钾血症和碱中毒。
5.除B选项外,均为镇静药,而B项,氟马西尼为苯二氮革类选择性拮抗药,可作用于脑苯二氮革受体,逆转苯二氮革类的中枢镇静作用,阻滞苯二氮革受体而并不产生苯二氮药物的作用。

第6题:

患者男,69岁。丙肝后肝硬化24余年。2天前聚餐后出现意识淡漠,行为反常,扑翼样震颤阳性,病情逐渐加重。查体:巩膜黄染,不能唤醒,腱反射和肌张力亢进,血氨230μmol/L。

该患者目前可能出现哪些表现
A.各种反射都消失
B.扑翼样震颤无法引出
C.不能唤醒
D.肌张力亢进
E.脑电图呈特征性改变
F.腱反射亢进
G.唤醒后可正确回答问题,但很快再次入睡
H.定向力差
I.睡眠倒错
J.书写障碍
K.情绪激动

答案:B,C,D,E,F
解析:
2.肝性脑病发病机制有:(1)神经毒素学说,包括:①血氨干扰脑细胞三羧酸循环;②大脑对中性氨基酸(如酪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的摄取增加;③脑星形胶质细胞含有谷氨酰胺合成酶,可促进氨与谷氨酸合成谷氨酰胺,当脑内氨浓度增加,星形胶质细胞合成的谷氨酰胺增加,导致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细胞肿胀;④氨可直接干扰神经的电活动。(2)神经递质的变化:γ-氨基丁酸/苯二氮革类神经递质、假性神经递质、色氨酸增加。
4.肝性脑病的治疗包括消除诱因、减少肠道内氮源性毒素的生成和吸收、促进体内氨的代谢、调节神经递质、人工肝、肝移植等,其中减少肠道内氮源性毒素的生成和吸收包括限制蛋白质饮食、清洁肠道(生理盐水或弱酸液清洁灌肠)、口服乳果糖或乳梨醇、口服抗生素(如新霉素、甲硝唑、利福昔明等)、口服益生菌制剂。促进体内氨的代谢的药物包括L-鸟氨酸-L-门冬氨酸(OA)、鸟氨酸-α-酮戊二酸、谷氨酸钠或谷氨酸钾、精氨酸等。同时为预防脑水肿,可静脉输注高渗葡萄糖或甘露醇。

第7题:

女性,69岁。乙肝后肝硬化30余年。3天前聚餐后出现意识恍惚,伴行为反常,病情逐渐加重。查体:巩膜黄染,不能唤醒,腱反射消失。血氨300μmol/L。诊断为肝性脑病。

该患者目前处于肝性脑病的哪个分期
A.前驱期
B.昏迷前期
C.昏睡期
D.浅昏迷期
E.深昏迷期

答案:E
解析:
1.根据肝性脑病的意识障碍程度、神经系统体征和脑电图改变,可将肝性脑病的临床过程分为四期。临床表现大致如下:一期(前驱期):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焦虑、欣快激动、淡漠、睡眠倒错、健忘等,应答尚准确,可有扑翼样震颤,脑电图多数正常;二期(昏迷前期):以意识错乱、睡眠障碍、行为失常为主,定向力和理解力均减退,计算力下降,多有睡眠时间倒错,甚至有幻觉、恐惧、躁狂,患者有明显的病理征,扑翼样震颤存在,脑电图有特征性异常;三期(昏睡期):以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各种神经体征持续加重,大部分时间患者呈昏睡状态,但可以唤醒,醒时尚可应答,但常有神志不清和幻觉,扑翼样震颤仍可引出,肌张力增加,腱反射亢进,锥体束征常呈阳性,脑电图有异常波形;四期(昏迷期):昏迷,不能唤醒,由于患者不合作,扑翼样震颤无法引出,浅昏迷时,腱反射和肌张力仍亢进,深昏迷时,各种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以上各期的分界不很清楚,前后期临床表现可有重叠。亚临床或隐性肝性脑病患者,可以没有任何临床表现,最近已被更名为轻微肝性脑病。本病的临床表现符合肝性脑病四期。
3.肝性脑病常见的诱因有:上消化道出血、大量排钾利尿、感染、放腹水、低钾导致的代谢性碱中毒、高蛋白饮食、安眠镇静药、麻醉药、便秘、尿毒症和外科手术等。
4.肝性脑病的治疗包括消除诱因、减少肠道内氮源性毒素的生成和吸收、促进体内氨的代谢、调节神经递质、人工肝、肝移植等,其中减少肠道内氮源性毒素的生成和吸收包括限制蛋白质饮食、清洁肠道(生理盐水或弱酸液清洁灌肠)、口服乳果糖或乳梨醇、口服抗生素(如新霉素、甲硝唑、利福昔明等)、口服益生菌制剂。促进体内氨的代谢的药物包括L-鸟氨酸-L-门冬氨酸(OA)、鸟氨酸-旷酮戊二酸、谷氨酸钠或谷氨酸钾、精氨酸等。对于昏迷的患者可静点高渗葡萄糖、20%甘露醇、25%山梨醇防治脑水肿。该患者血气分析提示碱中毒,同时伴低钾血症,故应纠正低钾血症和碱中毒。
5.除B选项外,均为镇静药,而B项,氟马西尼为苯二氮革类选择性拮抗药,可作用于脑苯二氮革受体,逆转苯二氮革类的中枢镇静作用,阻滞苯二氮革受体而并不产生苯二氮药物的作用。

第8题:

女性,69岁。乙肝后肝硬化30余年。3天前聚餐后出现意识恍惚,伴行为反常,病情逐渐加重。查体:巩膜黄染,不能唤醒,腱反射消失。血氨300μmol/L。诊断为肝性脑病。

若血常规:Hb61g/L,血气分析:pH7.53,血清钾:2.70mmol/L,血氨290μmol/L。下列哪项治疗是错误的
A.醋酸灌肠治疗
B.纠正低钾血症和代谢性碱中毒
C.应用精氨酸和L-鸟氨酸-L-门冬氨酸
D.静滴抗生素
E.静滴甘露醇

答案:D
解析:
1.根据肝性脑病的意识障碍程度、神经系统体征和脑电图改变,可将肝性脑病的临床过程分为四期。临床表现大致如下:一期(前驱期):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焦虑、欣快激动、淡漠、睡眠倒错、健忘等,应答尚准确,可有扑翼样震颤,脑电图多数正常;二期(昏迷前期):以意识错乱、睡眠障碍、行为失常为主,定向力和理解力均减退,计算力下降,多有睡眠时间倒错,甚至有幻觉、恐惧、躁狂,患者有明显的病理征,扑翼样震颤存在,脑电图有特征性异常;三期(昏睡期):以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各种神经体征持续加重,大部分时间患者呈昏睡状态,但可以唤醒,醒时尚可应答,但常有神志不清和幻觉,扑翼样震颤仍可引出,肌张力增加,腱反射亢进,锥体束征常呈阳性,脑电图有异常波形;四期(昏迷期):昏迷,不能唤醒,由于患者不合作,扑翼样震颤无法引出,浅昏迷时,腱反射和肌张力仍亢进,深昏迷时,各种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以上各期的分界不很清楚,前后期临床表现可有重叠。亚临床或隐性肝性脑病患者,可以没有任何临床表现,最近已被更名为轻微肝性脑病。本病的临床表现符合肝性脑病四期。
3.肝性脑病常见的诱因有:上消化道出血、大量排钾利尿、感染、放腹水、低钾导致的代谢性碱中毒、高蛋白饮食、安眠镇静药、麻醉药、便秘、尿毒症和外科手术等。
4.肝性脑病的治疗包括消除诱因、减少肠道内氮源性毒素的生成和吸收、促进体内氨的代谢、调节神经递质、人工肝、肝移植等,其中减少肠道内氮源性毒素的生成和吸收包括限制蛋白质饮食、清洁肠道(生理盐水或弱酸液清洁灌肠)、口服乳果糖或乳梨醇、口服抗生素(如新霉素、甲硝唑、利福昔明等)、口服益生菌制剂。促进体内氨的代谢的药物包括L-鸟氨酸-L-门冬氨酸(OA)、鸟氨酸-旷酮戊二酸、谷氨酸钠或谷氨酸钾、精氨酸等。对于昏迷的患者可静点高渗葡萄糖、20%甘露醇、25%山梨醇防治脑水肿。该患者血气分析提示碱中毒,同时伴低钾血症,故应纠正低钾血症和碱中毒。
5.除B选项外,均为镇静药,而B项,氟马西尼为苯二氮革类选择性拮抗药,可作用于脑苯二氮革受体,逆转苯二氮革类的中枢镇静作用,阻滞苯二氮革受体而并不产生苯二氮药物的作用。

第9题:

男性,69岁,丙肝后肝硬化25年。2天前聚餐后出现意识淡漠,行为反常,扑翼样震颤阳性,病情逐渐加重。查体:巩膜黄染,不能唤醒,腱反射及肌张力亢进,血浆氨230μmol/L。该患者目前可能出现哪些表现()

  • A、各种反射消失
  • B、扑翼样震颤无法引出
  • C、不能唤醒
  • D、肌张力亢进
  • E、脑电图呈特征性改变
  • F、腱反射亢进
  • G、唤醒后可正确回答问题,但很快入睡
  • H、定向力差
  • I、睡眠倒错
  • J、书写障碍
  • K、情绪激动

正确答案:B,C,D,E,F

第10题:

患者男,69岁。丙肝后肝硬化24余年。2天前聚餐后出现意识淡漠,行为反常,扑翼样震颤阳性,病情逐渐加重。查体:巩膜黄染,不能唤醒,腱反射和肌张力亢进,血氨230μmol/L。 目前认为哪些机制导致肝性脑病()。

  • A、血氨干扰脑细胞三羧酸循环
  • B、大脑对中性氨基酸的摄取增加
  • C、酪氨酸学说
  • D、色氨酸学说
  • E、γ–氨基丁酸/苯二氮类神经递质学说
  • F、假性神经递质

正确答案:A,B,D,E,F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