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技术

简述微生物的特点。

题目

简述微生物的特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微生物学史上的“成熟期”始于何时、何人?试简述本期的特点。


正确答案:自1953年Watson和Crick发表了关于DNA结构的双螺旋模型起,使整个生命科学研究进入了分子生物学新阶段,也是微生物学进入成熟期的标志。
本期特点:微生物学从一门较孤立的应用学科发展为一门前沿基础学科;进入了分子水平的研究阶段;应用研究向着更自觉、更有效和可人为控制的方向发展。

第2题:

简述微生物转化及其特点。


正确答案: 微生物转化及其特点:
(1)微生物转化就是利用微生物细胞的一种或多种酶把一种化合物转变成结构相关的有经济价值的产物的生化反应。
(2)特点:生物转化最明显的特点是特异性强,包括反应特异性(反应类型);结构位置特异性(分子结构中的位置);立体特异性(特殊的对应体)。

第3题:

简述微生物生物学发展史上的5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答案:史前期(约8000年前一1676),各国劳动人民,①未见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凭实践经验利用微生物是有益活进行酿洒、发面、制酱、娘醋、沤肥、轮作、治病等)
初创期(1676-1861年),列文虎克:①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出于个人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
奠基期(1861—1897年),巴斯徳,①微生物学开始建立;②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
③开始运用“实践一一理论一一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④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⑤进入寻找人类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
发展期(1897—1953年),e·buchner,①对无细胞酵母菌“酒化酶”进行生化研究;②发现微生物的代谢统一性;③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④开展广泛寻找微生物的有益代谢产物;⑤青霧素的发现推动了微生物工业化培养技术的猛进;成熟期(1953—至今)j·watson和f·crick,①广泛运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好现代研究方法,深刻揭示微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规律;②以基因工程为主导,把传统的工业发酵提高到发酵工程新水平;③大量理论性、交叉性、应用性和实验性分支学科飞速发展;④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独特实验技术推动了生命科学个领域飞速发展;⑤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促进了生物信息学时代的到来。

第4题:

简述根际微生物特点及作用?


正确答案: (1)生长中的植物根系直接影响的土壤范围,包括根系表面至几毫米的土壤区域,为根系有效吸收养分的范围,称为根际,其中的微生物即根际微生物。特点是其数量、种类和活性有明显的差别,表现出一定的特异性,即根基效应。
(2)作用:改善植物的营养、分泌生长调节物质促进植物生长、分泌抗菌类物质避免土著性病原菌的侵染、产生铁载体。

第5题:

简述原核微生物转化的3个步骤和转化过程的特点。


正确答案:1感受态的出现
2双链DNA的结合和进入
3DNA的整合
转化过程的特点:略

第6题:

简述水中微生物的特点。


正确答案:①水中细菌个体较小,多有鞭毛,能运动,有的含有气泡,有利于细菌浮游于水中,在适宜的场所栖息。螺旋体虽无鞭毛,但可依靠其轴丝在水中灵活运动。
②多数水中细菌具有纤毛,使其常聚合在一起形成星状、片状、带状及球状聚合物。
③许多水中细菌具有黏附在固体表面或碎屑上的特性。
④水中细菌能耐受低浓度的营养物质,并利用其进行生长繁殖。
⑤水体垂直方向的细菌种类的分布差别很大,主要与溶解氧含量、水温、光照、营养物质分布等因素有关。
⑥外来微生物往往受土著微生物的攻击而很难存在。

第7题:

简述土壤微生物分布特点。


正确答案:土壤微生物分布特点主要是:绝大多数微生物分布在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颗粒的表面,附着或缠绕在土壤颗粒上,形成无机一有机一生物复合体或无机一有机一生物团聚体;根系周围的土壤(根际土壤)比根外土壤更有利于微生物的旺盛生长;表层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一般要比底层高;在分布上也有地域特点,即在不同气候、植被、土壤类型下,微生物的类群、数量都有很大不同;土壤微生物的类群和数量,随土壤熟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多。

第8题:

什么是微生物?简述其3大特点和所属类群。


正确答案: 定义: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特点:个体微小(<0.1mm);构造简单;进化地位低。类群:原核类: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非细胞类:病毒,类病毒,朊病毒。

第9题:

简述微生物所具有的DNA损伤修复系统特点,比较不同修复系统的异同?


正确答案: DNA损伤
是指任何不正常的DNA结构,包括基因突变,移码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微生物具有较多的DNA氧化物 修复系统有光复活系统作用,切除作用修复,重组修复和SOS修复.
光复活作用
是指光诱导后使损伤的DNA修复现象,例如细菌经紫个光照射后如果放在300~600NM的可见光下,存活数显然大于在黑暗中培养的同一处理样品.这是因为细菌细胞内存在一种光复活酶PR酶本身不吸收光,也不与任何吸收光的物质相结合,但他却能识别由紫外光照射所形成的二聚体,特别是专一性地结合在胸腺嗤之以嘧啶二聚体上.在暗处,形成酶和DNA的复合物吸收可见光提供的能量,,催化一个二次光化学反应,此反应利用可见光将环丁烷恢复成两个单独的嘧啶 碱,然后酶从复合物中释放出来,修复完成.
切除修复
是一种多酶催化过程,共有四个步骤,通常概括为切一补一切一封,每一步是切断,,由一种修复核酸酶识别胸腺嘧啶两聚体所造成的变形,在两聚体前面的糖_磷酸骨架上切开一个裂口,在裂口处,包含有二聚体的一侧是5’P,而另一侧是3’-OH.聚合酶I误解别3’-OH,然后合成新的DNA片段,以代替含有胸腺嘧啶二聚体的DNA切除片段.这一片段部分由聚全酶I的5’-3’外切酶酶活切除,部分由相配合的内切核酸酶活性切除,其他外切酶也能够完成这一切除步骤.
切除的片段通过许多清除外切酶的内切酶共同作用,最终降解成单核苷酸和一个胸腺嘧啶二聚体脱氧核苷酸,修复过程的最后一步是双月刊DNA连接酶把新合成的扯段和原始相连接.
重组修复
是指经紫外线照射后形成的嘧啶二聚体,在未被切除时,用作DNA合成的模板,导致一个不连续的DNA链,子链上产生一个缺口.经过一定的时间,在重组蛋白的作用下,母链和子链发生重组,重组后原来的母链的缺口可能通过DNA多聚酶的作用,以对侧子链为模板,合成DNA扯段来填补,最后在连接酶的作用下连接新旧链而完成修复的过程.
SOS修复
是指经紫外线照射后的λ噬菌体感染轻度照射后的E.coli时,噬菌体的存活率明显增加,而其中突变的噬菌体数目也随之增加的现象.这是因为在SOS修复过程中,由于校对功能的丧失,要新合成的链上有比正常情况下多得多的不配对碱基,尽管这些错配碱基可以被错配修复系统和切除修复系统纠正.但因数量太大,没有被除纠正的错误碱基仍然很多,从而诱发基因突变.
修复系统的异同: (1)能量的来源不同 光合复活的能源来自日光,而切除修复,重组修复和SOS算得的能源来自ATP. (2)修复的时间不同 光合复活和切除修复是DNA复制前的修复,而重组修复和SOS修复是DNA复制后的修复 (3)修复后引起的结果不同 光合复活,切补修复和重组修复是不产生基因突变的修复,而SOS修复是产生基因突变的修复.

第10题:

简述固体化微生物细胞发酵产酶的特点


正确答案:提高产酶量、可以反复使用或连续使用较长时间、基因工程菌的质粒稳定,不易丢失、发酵稳定性好、缩短发酵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产品容易分离纯化、适用于胞外酶等胞外产物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