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

试谈谈《庄子》言意关系论对于诗歌意境论的启迪。

题目

试谈谈《庄子》言意关系论对于诗歌意境论的启迪。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钟嵘说孙绰、许询等人的玄言诗“皆平典似道德论”,这里的“道德论”是指的哪部书?()

A.《老子》

B.《庄子》

C.《周易》

D.《典论》


参考答案:A

第2题:

庄子的言意观凭藉魏晋玄学为桥梁,与文学思想相接触,最终形成了中国文学“意在言外”的含蓄传统,为中国古代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3题:

下列不属于魏晋玄学文论理论范畴的是()

A.言意论

B.形神论

C.才性论

D.鉴赏论


参考答案:D

第4题:

以舒婷的诗歌为例谈谈朦胧诗的审美特征:(论·重点)


正确答案: ①打破现实主义审美模式,由写实转向写意,由具体转到抽象,由物象转到意象,由明晰转向模糊,着重于表现多变、曲折和复杂的主体世界。
②打破过去诗歌线性因果或单向直抒的方式,以主体情感和情绪流动的内在曲线结构作品,情感呈散点辐射状态,主题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状态,在结构上实现了真正的“自由”。
③多用象征、暗示、通感等,用意象的模糊性取代形象和意旨的明确性,闪烁的意念、跳跃性的转递切换、瞬间感伤的捕捉等等,是其典型特征。

第5题:

浅述《庄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的重要贡献。
《庄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创作论,其实就是指的“虚静”说、“物化”说。
虚静,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指的是人在认识外界事物时的一种静观的精神。老子首先提出了"致虚极,守静笃"的思想,庄子则又极大地加以发挥。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根据《庄子》书的论述,也就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我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而创作者不再感到主体自我存在,便进入了所谓"物化"境界,也叫做"以天合天",主体的"自然"和客体的"自然"合而为一,这样的创作自然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了。‚物化‛的思想,本来也是庄子提出的哲学认识论,即主张作为主体的人在体认客观事物之‚道‛的过程中,在心灵‚虚静‛的状态下,最后要达到、也能够达到一种物我同构、与道合一的最高境界,即彻底泯灭认识的主、客体之间的界限。

第6题:

司空图的诗歌意境理论大体可分为三大块:“思与境偕”说――诗境构成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诗境特征论;“二十四诗品”说――诗境风格论。()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7题:

论联系实际谈谈“动机与学习的关系”对教育的启示


答案:
解析:
1、学习动机决定学习的方向。学习动机以学习目的为出发点,是推动学生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而努力学习的动力。其首要作用在于使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朝哪个方向而努力。 2、学习动机能增强学习的努力程度。大量研究表明,动机水平高的学生能够在长时间的学习活动中保持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坚持完成学习任务的毅力,而动机水平低的学生则缺乏学习活动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3、学习动机影响学习的效果。大量研究表明学习动机能够促进学生取得学业上的成就,但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总是一致的。有些学生学习动机水平较高,学习成绩却不理想,因为动机只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众多因素之一,进一步研究表明,动机对学习的影响是通过加强努力程度,集中注意力和对学习的立即准备等去间接地增强与促进学习效果的。

第8题:

文以载道观和诗歌意境论是唐代文论中最突出的两大理论。()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9题:

言意论
又称“言意之辨”,主要讨论语言与思想的关系,它既是一个文化哲学命题,又是一个文学理论命题。魏晋南北朝之前的言意论,大体上可分为儒家经学中心主义的“立言”、道家自然主义的“无言”以及《易传》对儒、道两家言意观的折衷。魏晋玄学言意之辨对古代文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将庄子的“得意忘言”用于文学创作和鉴赏,追求文学的言外之意。

第10题:

谈谈荀子的天人关系论


正确答案: 天人关系论从本体论意义上是人道与天道不同,从认识论意义上是人可以认识天道,实践论意义上是人可以改造自然。他反对宗教意义的天人感应,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观点,他认为自然界和人各有不同的职分,自然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不能用自然现象来解释社会之乱。
1天行有常,强调自然界有它自身固定的客观规律和法则。
2明于天人之分,对天和人的职能有明确的区别,指出天的职能在于产生万物以及时今的变化等,人的职能在于治理万物及人类社会。
3制天命而用之,人们在自然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他们能够掌握认识利用自然规律。
4、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是与地相对的日月星辰等自然天象。
5、人和万物虽然都是自然的产物,但和万物有根本的区别,区别在于人有道德和智慧,能按义的原则,形成社会组织。
6、荀子的天人关系论也克服了道家的自然无为的片面观点,同时也避免了孟子不顾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人的主观作用的错误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