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

佛教的特征是什么?

题目

佛教的特征是什么?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万法皆备,涅槃之道是其特征。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佛教中的“法”是什么意思?


参考答案:法,梵语为Dharma,音译“达摩”。佛教解释这个字为“任持自性,轨生物解”。即每一事物必然保持它自己的特有的性质和相状,有它的一定轨则,使人看到使可以了解是何物。佛教把一切事物都叫“法”。佛经中常见的“一切法”,“诸法”,就是指一切事物,或宇宙万物的意思。佛的言教本身也叫法。

第2题:

佛教的标记是什么?


正确答案: 常见于佛教的旗帜或佛像的胸间,读音;意为太阳光芒四射或燃烧的火。后来作为佛教吉祥的标记,以表示吉祥万德。佛教的标志也往往以法轮表示。

第3题:

佛教四大圣地是什么?


参考答案:
  佛教四大圣地是:1.佛陀诞生处——蓝毗尼,位于东印度之林苑,地处古印度拘利与迦罗卫之间,乃善觉王为其夫人蓝毗尼建造的花园。2.佛陀成道处——菩提伽耶,又称菩提道场。位于印度比哈尔南部伽耶市近郊7公里处的布达葛准,面临恒河支流尼连河。3.佛陀初转法轮处——鹿野苑,位于今印度瓦拉那西市以北约6公里处。4.佛陀涅槃处——拘尸那,全称拘尸那揭罗,中印度都城,乃佛陀入灭之地。

第4题:

佛教的“业”有什么特征?


正确答案: 业报有决定性、增殖性、无错乱性、不坏性等四个特点:
(1)决定性。是同类因感同类果,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行善得善报,行恶得恶报。
(2)增殖性。如一粒树种可以长成参天大树,结出无数树种,一粒麦种可以增殖为万斤小麦,同样,善恶业的增殖也和植物的增殖相同,如果没有遏止因素,就会无限增殖。如一个善念可以种下参天的菩提树种,一粒嗔恨的火种可以烧毁一片幸福的丛林。
业的增长是由造业的性质、思想动机、造业对象的身份、造业者的身份、造业次数、造业对象的数量等因素决定的。
善业的特殊增殖规律:在时间上,在灾难厚重的末法时代所行之善,比太平盛世所行之善增殖力强;浊世所行之善,比佛国净土所行之善增殖力强;有无我智慧观照的善行,比没有无我智慧观照的善行增殖力强;有菩提心的众生所行之善,比无菩提心的众生所行的善增殖力强亿万倍;有回向性的善行比无回向性的善行增殖力强;修无上密的善行比修一般佛法的善行增殖力强等等。
(3)无错乱性。造何种业就遭何种报应,造恶不会感善报,行善也不会遭恶报。有时造恶行善得不到相应的报应,甚至得到相反的报应,那只是一时的表面现象,肯定有其他原因。如狠毒的人一时能获得很多的金钱,终究难免法律的制裁;恶人一时得逞,终究身败名裂;善人虽贫困潦倒,却能留下一身清白。有时种花不成会生出未种的杂草,花草各有因缘,岂能混为一谈?
(4)不坏性。任何种子的生长,不但要有无病的种子(内因),还要有适当的环境条件(外缘)。如果没有生长的诸缘,粮食种子可以保持很长的时间而不会坏死。善恶业也同样,有的现世受报、有的隔一世报、有的相隔多世而报。

第5题:

佛教中“缘起”的特征和内涵是什么?


正确答案: “缘起”一词有一般和特殊两种含义。“缘起”的一般含义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只适合于有为法,不适合于无为法;只限于事物的因果关系,不适用于非因果关系的事物。这种缘起又分内外两种。
“外缘起”指有为法的一般因果关系,如植物的种子和果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其他自然科学所掌握的各种事物的因果关系。
“内缘起”指的是有情生命的生灭、流转的因果关系。
“外缘起”是通过世俗分别智和直觉经验可以认识到的因果规律,而“内缘起”是佛地的现观直觉智和逻辑思辨所达到的认识对象,事涉隔世,世俗经验很难证明。“缘起”是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
“缘起”一词,除了上述一般性含义外,还有一个只有中观论使用的特殊的哲学含义。在宗喀巴大师的《中论大疏理海论》中对“缘起”义解释有相连、相依、相对三种含义。大小乘通用的缘起概念只有“因果相连”之义,没有相依、相对之义。而中观论使用的“缘起”一词,远远超出了因果相连之义,包括了并非因果关系的事物相互之间的相依、相对关系。
如事物的整体和部分,名称和事物,大和小,长和短,有和无,快和慢,常和无常,有和非有,生和灭,来和去,上和下,左和右,东和西,美和丑,善和恶等等,都是相依和相对的存在。
因果关系只适用于有限的范围,从因果相连意义的角度讲,只能说果的存在依赖于因的存在,但不能说因的存在依赖于果的存在。如果因的存在要依赖于果的存在的话,那么,在未生果之前,其因也应该不存在。但这与事实相背,因果有时间的先后,因在先,果在后,有因之时无果,有果之时,因已成过去的不存在了。同一事物和事件的因果,不能同时存在,故因依赖于果的观点是说不通的。
但从相依、相对的角度上说,果不但依于因,而且因也依于果。因为果是因的相对存在,因也是果的相对存在。因为无因不能称作果,无果也不能称其为因。
比如“母亲”与“子女”相对,若无子女,怎么会称“母亲”?一个妇女,对其父母是“女儿”,对其丈夫是“妻子”,对其子女是“母亲”,若离开她的相对条件,她便不具备上述三种性质中的任何一种性质,这便是相对存在之义。
这种事物存在的相对意义,不但外道不理解,就连教内中观以下的唯识、经部、有部均不能理解。

第6题:

中国佛教产生宗派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佛教自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后,佛经逐渐出现各种译本和不同的理解,并受印度部派佛教影响。在南北朝时期已产生了各种不同观点的学派,但未成宗派。隋唐时期,佛教各宗派开始形成,特别是盛唐时,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思想活跃,寺院经济高度发展,这样,佛教理论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更加紧密,具有各自理论体系和宗教法规的佛教宗派便开始建立。

第7题:

在佛教中,“缘起”指的是什么?


正确答案: 1.佛教哲学的一个根本理论基石,说明宇宙间的一切现象的起因,即诸法由缘而起。皆存在于各种关系中间,没有独立的自性。
2.万事万物因为各种关系的聚合和消散而生起灭去,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成任何事物和现象,主要是以人生问题为中心来谈。

第8题: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指释迦牟尼的根本教法。它主要包括“四圣谛”、“十二因缘”和“八正道”、“三法印”以及它的“无我观”、“种姓平等观”和僧伽制度。这些也是释迦牟尼初转法轮(首次传法)的内容。

第9题: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正确答案: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信仰修证和教理义学两个方面来考察。首先,从信仰修证方面来说,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迥)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扩大了成佛的范围。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为"自了汉"。大乘佛教则自称佛法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他认为,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历劫修行,以"摩诃般若"(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觉),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强调要适应世间,开大方便门,以引渡众生。
其次,从教理义学方面来说,小乘佛教总的倾向是"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而大乘佛教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即同时否定法我的实在性。

第10题:

简要说明中国佛教的调和性特征。


正确答案:东汉、三国时期,佛教依附于道士,方术,可以说是佛道调和时期;当时佛教学者通过翻译或编辑佛经,还尽力把佛教与儒家思想调和起来,会通儒、佛。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传统宗教思想的影响使佛教出现了深刻的中国化特征。
隋唐时期极大佛教宗派的出现是佛教吸收中国本土思想并成功创造性发展的产物。宋元明清时期是佛教不断儒学化并逐渐失去自身独立性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