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文职招聘考试

文学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阅读、批评等活动的总结()

题目

文学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阅读、批评等活动的总结()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正确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文学理论研究可以指导、影响文学创作活动,但文学创作对文学理论研究却不起什么作用。


正确答案:错误

第2题:

动态的文学活动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是()

  • A、文学接受
  • B、文学批评
  • C、文学创作
  • D、文学消费

正确答案:C

第3题:

文学创作的客体只能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从哪五个方面来看?
①文学是人学,离不开人的喜怒哀乐与生活情景;
②文学的客体是作为整体的社会生活;
③文学的客体是具有特征性的社会生活;
④文学的客体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
⑤文学创作的客体有时是那些看上去完全是自然状态的景物,似乎与社会生活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实际上也属于社会生活范畴。

第4题:

文学阅读活动中读者所具有的特殊的情绪要求和心理状态称为()

  • A、阅读身份
  • B、阅读立场
  • C、阅读期待
  • D、阅读心态

正确答案:D

第5题:

理论来源于实践活动,文学理论来源于文学实践活动。其中的文学实践活动是指()。

  • A、文学创作、文学传播、文学欣赏、文学批评、文学运动和文学研究
  • B、文学创作、文学欣赏、文学批评、文学运动和文学研究
  • C、文学创作、文学欣赏、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
  • D、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

正确答案:A

第6题:

简说文学创作活动与人类物质活动的联系与区别?


正确答案: (1)文学活动作为“更高地悬浮于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人类精神性活动,与人类其它所有精神活动一样,都以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为其基础。精神性活动作为广义的生产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与物质实践活动一道共同参与着确证、发展和完善人的类本质力量,从而塑造人类自身,从这一点上来看二者是一致的。
(2)在实现人类本质力量的方向和途径上二者却有着重要的区别。物质实践活动着重发展和实现着人类的肢体方面力量,而精神性活动则主要作用于人类的灵魂和精神,促使人类精神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得以提升。在发展和实现类本质力量的途径上,物质实践活动主要通过具体实在的劳动工具对客体事物进行实质性的加工改造,在改变外在客体的同时,实现着对人本质力量的建构;而精神性活动则并不实在地改变客体对象,而是主要通过符号活动,在观念中赋予客体对象以新的意义和价值,以次实现对客观事物的改造,进而实现对人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

第7题:

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活动,被称为()

  • A、文学生产
  • B、文学消费
  • C、文学传播
  • D、文学创作

正确答案:B

第8题:

为什么说文学创作的客体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


正确答案: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总结前人理论观点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文学创作的客体只能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这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看:
其一,文学是人学,离不开人的喜怒哀乐与生活情景。只有反映了人们熟悉的,至少是能够理解的情感与生活现象的文学作品才能为人们所接受。
其二,文学的客体是作为整体的社会生活。科学,特别是社会科学也以社会生活为研究客体,但它们所研究的是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或某种规律。而作为文学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则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是完整的生活场景,是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三,文学的客体是具有特征性的社会生活。文学创作的客体是社会生活,这并不意味着随便什么生活现象都可以进入文学的殿堂。只有那些富于特征性的生活现象才能成为文学的对象。这是因为,只有富于特征性的生活现象才有可能是生动的,是包含着深刻意韵的。把握了这样的生活现象就能够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文学形象来。
其四,文学的客体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这并不是说文学创作的客体只能是美的事物,而不能是丑的事物。所谓审美意义是指社会普遍认可的审美原则,或者人们普遍具有的审美趣味。至少,文学的客体应该是那些经过艺术加工之后能够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本身就不具备审美意义,经过艺术加工之后依然不具备审美意义的生活现象就不应该进入文学作品之中。
其五,文学创作的客体有时是那些看上去完全是自然状态的景物,似乎与社会生活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实际上也属于社会生活范畴。因为根据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作为人的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已经不是纯粹客观的自然物,而是“人化的自然”,它们在被人们当作审美对象时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而非物质的存在,是人的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第9题:

文学接受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 A、文学创作
  • B、文学阅读
  • C、文学消费
  • D、文学鉴赏

正确答案:B

第10题:

试述决定文学创作活动的几种基本因素。


正确答案: 1、文学创作是个体性精神需求的产物;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是指生命个体通过全身心的努力使自己的主体能力体现于某一活动过程及其结果之中。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人在儿童时期即已表现出了自我实现的需要。黑格尔在《美学》中所举的那个小男孩向平静的水面投掷小石子,并看着被自己激起的波纹微笑的著名例子就恰好说明这一点。成年人就更是如此。司马迁之所以以病残之躯,经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奇耻大辱,夜以继日地赶写《史记》正是为了使在政治生活中无法实现的个体生命价值,通过这部史书实现出来。古人们常常埋头著书数十年,主要目的是使之传之于后世,使自己的精神生命得以延续,这也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使然。其次,促使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还有个体情感舒泄的需求。《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即是讲人的内在情感有舒泄的需求,而诗歌创作就是情感舒泄的一种方式。前面已经提及的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悦,也都含有这方面的意思。
2、文学创作也是社会需求的产物;我们指出了文学创作与个体性精神需求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不意味着这就是决定文学创作的唯一因素。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任何社会都是一个由许多关系维度所构成的整体性结构。特定社会结构都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组织的功能。文学创作既是个体性精神活动;又是社会性精神活动,在作为个体的作家后面往往隐含着一个社会阶层或者社会集团的思想意识与利益关怀。文学创作既是个体性精神生产活动,又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重要方式。
3、文学创作又与无意识心理因素有着紧密联系。文学创作虽然是高层次的精神生产活动,但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却并非时时处处都受着意识的支配有时是无意识心理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创作冲动的产生就常常是难以说清的心理过程。作家如何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他的那种浮想联翩的艺术想象力是从何处而来的,等等问题,都与无意识心理有着密切关系。作家们自己也经常谈到创作过程的“非自觉性”问题,也是指这种无意识心理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