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史

论析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与道德教育论。

题目

论析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与道德教育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道德发展阶段论最早是由( )提出的。

A.华生

B.巴甫洛夫

C.皮亚杰

D.斯金纳


正确答案:C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

第2题:

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儿童达到道德的自律。()


答案:A
解析: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最高水平是自律道德。

第3题: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包括( )。

A.前道德阶段

B.他律道德阶段

C.合作道德阶段

D.公正道德阶段

E.后道德阶段


正确答案:ABCD
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向主观责任感的转化过程,即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公正道德阶段。

第4题:

皮亚杰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 )


答案:错
解析:
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

第5题:

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案:
解析:
1、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该阶段,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支约,表现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 2、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他们开始认为到规则不是绝对不变的、一成不变的,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规则只是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对个体具有重大影响。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第6题:

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的是( )。

A.皮亚杰

B.埃里克森

C.科尔伯格

D.弗洛伊德


正确答案:C
C[提示]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人格发展阶段论;埃里克森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引入了社会文化因素,强调社会环境在自我发展中的作用,并且把人格发展推演到人的一生,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对儿童行为的观察以及试验研究,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提出了自己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第7题:

道德教育论


答案:
解析:
道德教育论:该观念认为道德教育旨在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强调道德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不断向更高水平和阶段发展,其次在于促进学生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性。

第8题:

美国心理学家__________继承并拓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他提出了__________级水平__________个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


正确答案:
柯尔伯格;三;六

第9题:

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儿童达到道德的自律。()
A.对
B.错


答案:A
解析: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最高水平是自律道德。

第10题:

试述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论。


答案:
解析:
皮亚杰的发展观突出地表现在他的阶段理论的要点上。(1)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2)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3)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且有一定交叉。(4)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阶段的结构是构成后一阶段的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阶段相比,有着质的差异。(5)在心理发展中,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划分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6)心理发展的一个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新结构,各种发展因素由没有系统的联系逐步组成整体。这种整体结构,皮亚杰认为,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人的动作图式经过不断的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就形成了本质不同的心理结构,这也就形成了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他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成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运用感觉和动作探索获取对环境的基本理解。出生时仅有对环境的先天条件反射,末了则出现复杂感知动作协调能力。获得对“自我”和“他人”的初步理解,建立客体永久性,并开始把图式内化为心理图式。特点:客体永久性。(2)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利用符号系统理解环境,按事物的外在表现来反映。思维靠直觉,且是自我中心的,认为别人理解事物和自己一样。通过活动增强想象力,逐渐认识到别人对事物的反应不总是与自己相同。特点:象征思维,自我中心性。(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l2岁)。能借助对具体事物的操作和观察做出一定程度的推理。获得并运用一些逻辑思维,可进行认知运算。不再被事物表面所蒙蔽。通过认知运算理解客体的基本属性和联系,学会通过观察揣测别人。特点:守恒性、可逆性、具体性依赖。(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不借助具体事物就能进行符号的推理假设。思维系统重组,抽象和逻辑思维成为主要形式,开始具有一定元认知能力。得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喜欢假设和判断,比较理想主义。能够正确独立解决问题。特点:逻辑抽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