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名词解释题民族形式问题论争

题目
名词解释题
民族形式问题论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答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


答案:
解析:
(1)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合适学生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也称分科课程。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了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而编制的课程,也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这两类课程各有其优缺点。其中学科课程往往忽视儿童现实的兴趣和需求,极易与生活与经验脱节,而活动课程过于重视灵活性,缺乏规范性,其教学过程不易理性地引导,对教师要求过高,不易落实与实施,因而受到批判。(2)课程的一元化与多样化课程的一元化主要是指,课程的编制应反映国家的根本利益、政治方向、核心价值、反映社会的主流文化,基本道德以及发展水平,体现国家的信仰、理想和意志。课程的多样化主要是指,课程也应当广泛反映各个方面的多样化需求。坚持课程的一元化有助于民族融合,全国人民的凝聚,国民素质的提高,国家统一、强盛和进步。但是课程的多样化有助于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尊重不同地区、群体和个人的差异、特色及其对教育与课程的追求,有助于肯定各方面的独特价值,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增进社会的民主、公平,促进社会与个人都能更加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一元化或者多样性,而是应该将二者结合起来。

第2题:

如何认识和评价1940年前后关于民族形式的论争?


正确答案: ①起因于毛泽东在两篇文章中提出的“中国气派”和“民族形式”问题,提出后陆续在延安、重庆展开讨论,国统区的讨论出现不同意见。
②向林冰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民间形式是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否定五四以来新文艺的形式;
③葛一虹的主要观点:肯定新文艺的形式,对旧形式全盘否定,认为“作为封建残余反映的旧形式无法逃脱其死灭的命运”,“只是历史博物馆里的陈列品”;
④郭沫若认为民族形式的核心源泉,毫无疑问的是现实生活;
⑤许多作家则在批评向林冰的同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建立新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茅盾认为建立民族形式要吸收民族文艺的优秀传统,要学习外国文学的伟大作品,要发扬五四以来的优秀作风,还要深入今日的民族现实。
⑥胡风把民族形式和现实主义,大众化问题联系在一起,认为民族形式是反映了民族现实的新民主主义内容所要求所包含的形式,而只是真实地反映了民族现实的文艺才能为大众所享有,因而从本质意义上说,现实主义的文艺正是大众化的文艺。胡风的见解,独到而深刻。
⑦这场讨论,对新文艺向民族化、大众化方向的发展,起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第3题:

文学的民族形式的论争发生于()。

A、抗战未开始时

B、抗战前期

C、抗战中期

D、抗战后期

E、抗战结束


参考答案:C

第4题:

民族形式论争


正确答案: 民族形式论争发生于抗战中期。1938年和1940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和《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和“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的问题。国统区文艺界在学习和讨论中发生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向林冰的观点。向林冰的观点是:①“应该在民间形式中发现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他认为喜闻乐见应以习闻常见为基础,而民间形式是大众习闻常见的;②否定“五四”以来新文艺的形式。另一种观点以葛一虹为代表:①对旧形式全盘否定;②肯定新文艺在民族形式上的努力和成就时,否认新文艺在形式上存在缺点。郭沫若、茅盾、胡风等在撰文讨论中,都从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上论述民族形式的问题,胡风把民族形式和现实主义、大众化问题联系起来,见解独到。这一场讨论参加人多,对新文艺向民族化大众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5题:

在证明标准问题上存在哪些理论争议?


正确答案: 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客观真实说、主观真实说和法律真实说。
客观真实说认为,诉讼中对事实的证明,应当达到客观真实的程度。查明案件的客观真实,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这是因为: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存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存在决定意识。人类具有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能够通过调查研究认识案件的客观真实。查明客观真实具有科学的理论根据。
第二,客观上已经发生的案件事实,必须在外界留下这样或那样的物品、痕迹,或者为某些人所感知,为查明案件客观真实提供了事实根据。
第三,我国司法机关有党的坚强、统一的领导,有广大具有觉悟的群众的支持,有一支忠实于人民利益、忠实于法律、忠实于事实真相,具有比较丰富的经验,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的司法干部队伍,这是查明案件客观真实的有利的组织保证。
第四,随着社会主义法制的加强,总结司法工作正反经验,反映现实需要的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已先后颁布,提供了查明案件客观真实的法律依据。
总之,司法人员只要依法正确收集和审查判断证据,完全有可能对案件事实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认定。这种观点在国外也有不少人支持。主观真实说认为,在诉讼中证明的案件事实,实际上是一种主观事实。
所谓主观事实,是指法官或者事实认定者发现的事实,并不是诉讼之前在特定时间、地点发生的“客观事实”。这是因为:
首先,事实认定者是从对事实的预测得出的模糊结论出发,然后才寻找有关的证据支持的,如果有关的证据不支持原来的结论,就会放弃一结论而寻找其他的结论。
其次,事实认定者在运用证据对案件事实进行推理时,直觉或者预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另外,每个法官由于学识、经验、信仰等不同,也就是个性不同,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就会不同。因此,对于同一个案件事实,即有相同的证据,不同的法官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法律真实说认为,在法律世界中,没有什么“本来是”事实的东西,没有什么“绝对的”事实,有的只是有关机关在法律程序中所确定的事实。这是因为,事实只有首先通过法律程序加以确定后,才能被赋予法律上的效果。也就是说,确定事实的机关,是在
“法律上”认定事实。所以,通过法律程序确定的事实,其中具有一定的构成性。

第6题: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艺论争,重要的有()

  • A、抗战初期关于文艺与抗战关系以及抗战文艺公式化、概念化的论争;
  • B、对“战国策”派的批判;
  • C、关于文艺“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 D、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讨论;
  • E、关于“国防文学”的论争。

正确答案:A,B,C,D

第7题:

民族形式的论争


正确答案: 1、起因:毛泽东提出的两个观点:“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
2、主要观点:向林冰:强调民间形式对新文艺的否定。葛一虹:肯定新文艺,对旧形式全盘否定。郭沫若: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毫无疑问的,是现实生活。茅盾:吸收过去优秀传统,学习外国古典文艺和新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品的典范,继续五四以来的优秀作风,深入于今日的民族现实,提炼熔铸其新鲜活泼的质素
胡风:把民族形式和现实主义、大众化问题联系在一起

第8题:

文学的民族形式的论争发生于抗战中期。()


参考答案:正确

第9题:

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正确答案: ①抗战初期,围绕旧形式的利用问题曾经出现过“旧瓶装新酒”的讨论。1938年,毛泽东提出“民族形式”问题,引起解放区和国统区两地进一步的讨论。论争的焦点是如何看待“民族形式”的来源。
②向林冰在《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等文中,认为创造新民族形式的途径就是运用民间形式,并偏狭地认为“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是不健康的。
③葛一虹在《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在所谓“民间形式”吗?》中则完全否定民间形式有可继承的合理成分,认为应该走“五四”新文学的西方化倾向。郭沫若《“民族形式”商兑》和胡风《论民族形式问题》将讨论推向深入。
④郭沫若认为,中国新文艺“从民间形式取其通俗性,从士大夫形式取其艺术性,而益之以外来因素,又成为旧有形式与外来形式的综合统一”。这一问题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有进一步的论述。

第10题:

简述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正确答案: 争论的焦点是如何看待“民族形式”的来源问题。争论的正方是向冰冰,他强调创造新民族形式主义的途径就是运用民间形式,并认为新文学是“以欧化东洋化的移植性形式代替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畸形发展形式”。争论的反方是葛一虹,他坚持形而上学的观点,全盘肯定五四新文学,完全否定民间形式的有可继承的合理成份。
比较中肯的是郭沫若,他认为:中国新文艺“从民间形式取其通俗性,从士大夫形式取其艺术性,而益之以外来因素,又成为旧有形式与外来形式的综合统一”。
这个问题最后由毛泽东的《讲话》作了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