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相关专业知识

单选题为了保证教学实验顺利进行,学校选用教学经验丰富、认真负责的老师负责用改进的方法教“实验1班”和“实验2班”的数学,另外随机选择老师用传统方法教“普通1班”和“普通2班”的数学,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学生随机分配。结果实验班各科成绩都显著高于对照,研究结论是改进的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数学成绩,而且能全面改善学生的学习,值得推广。 本研究设计中有助提高内部效度的措施是()。A 教师的选择B 教师的分配C 学生的分配D 班级的称谓E 以各科成绩作为衡量指标

题目
单选题
为了保证教学实验顺利进行,学校选用教学经验丰富、认真负责的老师负责用改进的方法教“实验1班”和“实验2班”的数学,另外随机选择老师用传统方法教“普通1班”和“普通2班”的数学,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学生随机分配。结果实验班各科成绩都显著高于对照,研究结论是改进的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数学成绩,而且能全面改善学生的学习,值得推广。 本研究设计中有助提高内部效度的措施是()。
A

教师的选择

B

教师的分配

C

学生的分配

D

班级的称谓

E

以各科成绩作为衡量指标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贾老师把学生的月考成绩从高到低排序,张贴在教师的公告栏里。这种对学生学业评价结果的处理办法( )

A.能显著提高学生成绩
B.会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C.会给学生带来学习压力
D.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答案:C
解析:

第2题:

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任选一题 .... 作答。若两题都答,只按第Ⅰ道题的成绩计分。 Ⅰ.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Ⅱ.教师的情绪状态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已使这一问 题在教育教学中更加明晰地凸显出来。以往虽有研究者曾提出或关注过该领域的问题,但对二 者之间关系的探讨缺乏实证性研究。本研究将以实验的方法科学论证教师的情绪状态与课堂教 学效果之间的内在关系。被试从某大学本科三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150名同学进行实验。将被试 随机分为正状态(精神饱满 面带微笑 富有激情)、和常态两个组。在实验开始之前,对两 组学生进行数字测验。实验过程中由同一教师、同一内容、同一教学环境分别在两个组上课。 实验持续一个学年,测验两组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发现实验组的大学生数学学习成绩有提高。 (1)研究假设 (2)这个实验属于哪类实验设计? (3)该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是什么?


答案:
解析:
Ⅰ. 皮亚杰认为提出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即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 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认知逐渐成熟起来。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至儿童期结束,其认知发 展要经过四个时期:(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二岁),个体靠感觉与动作认识世界;(2)前 运算阶段(二至七岁),个体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缺乏 可逆性;(3)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 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运算;(4)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至十四五岁),能在头脑中把形式 和内容分开,使思维超出所感知的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 该理论对教育的启示:第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强调认知发展对学习的制约作用,在 教育教学中应依据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 第二,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知识是学习者经过同化、顺应机制而建构起来的经验体系。这要求我们树立新的知识观、学习 观,选择符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内容,通过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第三, 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不断地组织和再组织过程, 在新水平上整合新、旧信息以形成新结构。只有当所教的东西能够引起儿童积极探究和进行再 创造的愿望和行动时,才会有效地被儿童所同化。 Ⅱ. (1)教师的正情绪状态对大学生数学成绩有促进作用 (2)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实验。 (3)自变量是教师的情绪状态,因变量是学生的数学成绩,无关变量包括:两班同学原有 基础的影响,两班原有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的影响,前测对后测造成的影响等。

第3题:

为了保证教学实验顺利进行,学校选用教学经验丰富、认真负责的老师负责用改进的方法教"实验1班"和"实验2班"的数学,另外随机选择老师用传统方法教"普通1班"和"普通2班"的数学,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学生随机分配。结果实验班各科成绩都显著高于对照,研究结论是改进的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数学成绩,而且能全面改善学生的学习,值得推广。从实验设计上看,该研究A、具有研究的内部效度

B、具有研究的外部效度

C、具有研究的总体效度

D、具有研究的构思效度

E、没有理想的研究效度

本研究设计中有助提高内部效度的措施是A、教师的选择

B、教师的分配

C、学生的分配

D、班级的称谓

E、以各科成绩作为衡量指标

如果班级的称谓对研究的内部效度有影响,从性质和来源上看,该影响属于A、历史因素

B、选择因素

C、成熟因素

D、测量和测试手段

E、实验处理和程序


参考答案:问题 1 答案:E


问题 2 答案:D


问题 3 答案:E

第4题:

某中学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开展了一项实验研究。研究者在本枝初中二年级800名学生中选择数学考试成绩排名前80位的学生参与实验,并用配对法将学生分为两个班,分别采用传统班级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验持续一学年,实验前后分别用数学学业水平测试试卷A和B对两个班学生进行测试,通过实验前后测试成绩的对比分析,比较两种数学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请按要求答题: (l)为该实验设计一个课题名称和研究假设; (2)指出该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3)写出该实验设计类型的名称及其格式; (4)该实验在抽样方法上存在什么问题?它会对实验效度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
解析:
(1)课题名称:“两种数学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比较研究”; 研究假设:“传统班级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效果上存在差异”或“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优于传统班级教学”。 (2)自变量:数学教学模式; 因变量:数学教学效果(因变量指栎:数学学业水平测试成绩); 无关变量:学生数学基础、教师专业水平、教学条件等。 (3)名称: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4)以“数学考试成绩排名前80位的学生”为研究样本,其代表性不高,会影响实验的外在效度。

第5题:

为了研究不同教学模式对学生代数成绩的影响,三位教师分别采用三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执教三个班的代数课。这一实验研究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

A.教师和学生
B.教师和学生代数成绩
C.教学模式和学生发展
D.教学模式和学生代数成绩

答案:D
解析:
自变量是指能够独立变化并引起因变量变化的因素、条件或者组合条件,自变量也被称为原因变量或者输入变量,因变量是由自变量变化引起的量,也称结果变量或输出变量。教育实验研究的目的是考察一个或几个自变量与一个或几个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题干中提到的实验研究中,研究不同教学模式对学生代数成绩的影响,“教学模式”属于原因(自变量,原因变量),其变化引起学生成绩的变化,因此学生代数成绩是结果(因变量,结果变量)。

第6题:

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任选一题 .... 作答。若两题都答,只按第Ⅰ道题的成绩计分。 Ⅰ.试述创造性的影响因素并结合实际说明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Ⅱ.阅读下述案例,按要求回答问题。 某研究者想探明教学方式与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的关系,于是在一所大学随机选择同年级的 两个班并做等组处理。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作为对照班。实验班采用新的探究式 教学法实施教学,如以小组研究和情景模拟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对照班采用 常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实验前后分别对该班进行了难度相当的测试。该班前后测平均成绩的 差异视为实验产生的效果. (1)写出该研究使用的随机抽样方法的名称。 (2)写出该实验的研究假设。 (3)写出该实验设计的名称,并用符号表示其格式。 (4)从实验设计方面分析该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


答案:
解析:
Ⅰ. 【答案要点】 创造性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 个性品质。其影响因素有: (1)、智力因素,高创造力者都有高智力、高智力却不能有保证高创造力; (2)、人格因素,高创造力者具有思维的流畅性、独特性、变通性。敢质疑,富有幽默感等 特征。 (3)、环境因素,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正确的激励能促使内部动机发生作用,有利于创造性的 激发。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应注意如下几点: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能 支持或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在可能的条 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权利和机会,让有创造性的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为创 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应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 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试的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应考虑如何测评创造性的问题。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好奇是创造活动的原动力,可以引发个体进行 各种探索活动,应给予鼓励和赞赏,不应忽视或讥讽;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 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应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并尽量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学生以不 同方式来理解事物;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在 各种创造活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贯穿整个创造活动的始终;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常用的方法有: ①发散思维训练。训 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多种,如用途扩散、结构扩攻、方法扩散与形态扩散等;②推测与假设训 练。这类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 应对;③自我设计训练。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知识经验,给他们提供某些必要的材料与 工具,让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动手去制作某种物品,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完成自己的设 计;④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评分说明】若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Ⅱ. 【答案要点】 答案要点: (1)这项研究的抽样方法是整群随机抽样。 (2)这项实验的研究假设是:“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3)名称: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格式:R Ol X O2 R O3 O4 (4) 缺点:由于采用前后测,实验结果可能受到“测验的反作用或交互作用效果”因素的 干扰,以及“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果”,从而使实验的外在效度受到影响。

第7题:

阅读下述案例,按要求回答问题。 某研究者想探明教学方式与学生思维品质形成的关系,于是在一所小学随机选择了一个班作为实验班,采用新的应用题教学方式实施教学,如以自编应用题(一题多变)和解应用题(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应用题归类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等等。实验前后分别对该班进行了难度相当的测试。该班前后测平均成绩的差异视为实验产生的效果。 (1) 写出该研究使用的随机抽样方法的名称。 (2) 写出该实验的研究假设。 (3) 写出该实验设计的名称,并用符号表示其格式。 (4) 试从实验设计方面分析该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答案:
解析:
(1) 这项研究的抽样方法是整群抽样(或整群随机抽样)。 (2) 这项实验的研究假设是:“革新应用题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3) 名称:单组前后测设计 格式: (4) 从实验设计来看,仅以一个班进行实验,不设对比班,只从一个班实验前后测试的结果得出实验结论,会使实验结果的说服力不够。 可以采用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或随机分派控制组后测设计,或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对该实验设计进行改造。 改进方案描述: 示例一: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研究者可以随机选择同年级的两个班,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作为对比班。实验前对两个班进行同一试卷的测试,实验结束后,再对这两个班使用与前测难度相当的同一试卷进行测试。两班前后测平均成绩的差异可以视为实验产生的效果。 示例二:随机分派控制组后测设计 研究者可以随机选择同年级的两个班并做等组处理。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作为对比班。实验结束后,对这两个班进行同一试卷的测试。两班测试平均成绩的差异可以视为实验产生的效果。 示例三: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研究者可以随机选择同年级的两个班并做等组处理。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作为对比班。实验前对两个班进行同一试卷的测试,实验结束后,再对这两个班使用与前测难度相当的同一试卷进行测试。两班后测平均成绩的差异可以视为实验产生的效果。

第8题: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建议有(1)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2)();(3)();(4)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5)关注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科学观的形成;(6)改善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学习;(7)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的质量.


正确答案: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发展能力;注意联系,提高对数学整体的认识

第9题:

一项名为“高中数学自学辅导实验”的研究,选择了某重点中学的高一(3)班为实验班,高一(6)班为控制班,两班教材相同,教师水平相当。在实验班采用学生自学后尝试自己解题、讨论释疑、教师点拨等教学方式,并规定教师一节课上的讲解和讲述不得超过10分钟;在控制班则采用教师讲授、学生练习巩固的方法。实验周期为一个学年,根据实验前后两班数学测试成绩的差异比较,判斯自学辅导有无效果。 (1) 请写出该实验设计类型的名称和格式。 (2) 该实验控制无关变量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3) 该实验设计的优点和局限性有哪些?


答案:
解析:
(1)该实验设计类型的名称是“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其格式为:

(2)该实验控制无关变量的主要措施是:两班教材相同,教师水平相当,用前测成绩的比较来把握两班起始状态的差异。 (3)该实验设计的主要优点是:不打乱原有的编班,容易操作;有控制组和前后测比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取样偏差,提髙实验的内在效度。 主要的局限性在于:选择现成的两个班作为实验班和控制班,没有作等组处理,内在效度可能受到影响;实验仅以一所重点中学的两个班为研究对象,样本代表性不髙,外在效度不髙。

第10题:

结合下述实验案例回答问题。 为了验证“罗森塔尔效应”,某研究者依据期望原理,提出了实验假设:“那些被教师认为有培养潜力的学生,由于教师的期望会取得比其他学生更优秀的成绩"。研究者选择一个新入学的班级进行实验,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首先对该班级的学生进行学科测验,把学生随机分为同质的A.组和B.组,研究者告诉教师A.组学生是学科成绩高的,有培养潜力。一年以后,研究者又对这个班级的学生进行科学测验。测验结果表明,A.组学生平均成绩明显高于B.组学生。实验结果证明了实验假设,即教师的期望与学生学科成绩提高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请回答: (1)该教育实验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2)该实验设计的格式是什么?有哪些优缺点?


答案:
解析:
(1)该教育实验的构成要素有: ①因果关系:教师的期望与学生学科成绩之间的因果关系。 ②研究假设:那些被教师认为有培养潜力的学生,由于教师的期望会取得比其他学生更优秀的成绩③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自变量:教师期望(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因变量:学生学科成绩。 无关变量:学生成熟度变化、时间的长短、班级班风、学习风气、人际关系等。 ④实验组与控制组 实验组:A.组学生 控制组:B.组学生 ⑤前测与后侧 前测:实验前的学科测验 后测:一年后的学科测验 (2)该实验设计的格式是:

该实验设计的优点:首先,内部效度高,由于采用相等的控制组,而且两组都有前后测,故在前测到后测期间影响内部效度的“历史”、“成熟”、“测验”、“工具”、“统计回归”等因素,两组完全一样,便于作对照比较。其次,由于采用随机的方法,两组在各方面的特质相等,故可控制“差异的选择”、“受试的流失”和“选择与成熟等因素交互作用”三个因素的干扰。比较严谨的实验设计,常被采用。 该实验设计的缺点:由于采用前后测,实验结果可能受到“测验的反作用或交互作用效果”因素的干扰,以及“前测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从而使实验的外在效度受到影响。

更多相关问题